近日,跳水冠军全红婵的哥哥全进华,在一档热门美食节目中端出家乡湛江的传统白切鸡,却因“鸡肉偏老”遗憾淘汰,瞬间引爆全网争议。
评委岳晓鹏与周晓燕直言“口感不够嫩”,全进华却当场回应:“又嫩又小的童子鸡,在广东送我都不要。真正懂吃的人,不会只认三十天、六十天速成鸡。”一句话,掀起了关于“美食标准”的激烈论战。
网友迅速分成两派。一方认为,全国性舞台应注重大众口味,评委并无不妥;另一方则力挺全进华,强调湛江白切鸡本就该用老鸡——肉质紧实、鸡味浓郁,才是地道传统。
中国新闻网随后发文点评,直言“美食本无绝对标准”,呼吁尊重差异、包容交流,才能让饮食文化真正有温度。文章建议全进华:在展现地方特色时,或可在坚守传统之余多一份灵活,避免“非此即彼”的对抗;同时也提醒评委:面对不同风味,不妨多思考其背后的地域文化逻辑——美食的终极意义,从来不是统一味蕾,而是让每一种味道都被看见、被尊重。
当我们遇到与自身经验不符的味道时,不必急于否定,而是可以尝试追问:它为何这样呈现?它在一地一俗中扮演怎样的角色?这种风味何以传承至今?理解差异,并不代表放弃专业评判,而是让评价体系更包容、更立體。
美食的终极意义,从来不是将所有味道统一到某一条“黄金标准”之下,而是让每一种真诚的烹饪、每一道扎根于风土的菜肴,都能被看见、被尊重、被理性讨论。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,饮食文化才能真正跨越地域、达成深层交流,我们也才能在差异中真正读懂中国,乃至世界的味觉地图。
这场“一只鸡”的风波,表面上争的是口感,实则叩问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、地域与全国乃至文化认同与大众标准之间的张力。你是否也曾遇到类似“口味冲突”?你觉得在美食评判中,应该更注重传统正宗,还是大众接受度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!
发布于:广东省珺牛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